【胃部腫瘤】胃腸道基質腫瘤年增100新症 會有腹脹腸胃不適嚴重可致腸塞

醫生診症室

發布時間: 2022/07/28 15:53

最後更新: 2022/08/06 22:07

分享:

分享:

胃腸道基質腫瘤(GIST)可發生在胃腸道任何部位,由於無明顯症狀,透過一般癌症篩查亦未必察覺到。(iStock)

7月份是胃腸道基質腫瘤月(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,簡稱GIST),病名有點長,事實上它影響的人體位置也廣,包括食道、胃、大腸、小腸甚至直腸,當中較常見於胃部。

有別於一般腫瘤,GIST位處黏膜層以下的深入地方,而且大多原因不明,也難在預防下工夫。幸醫學進步,對付GIST的方法療效甚佳,延長患者壽命外,也保持他們的生活質素。

胃腸道基質腫瘤(GIST)既非常見也非罕見,有別於我們常在腸胃黏膜上發現的腫瘤,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林嘉安解說:「GIST是在肌肉層或在較低的漿膜層生長出來的腫瘤。它的特別之處,雖同是GIST一類,惡性程度也可大相逕庭,部分可一直觀察毋須做手術;有些必須進行切除,甚至會轉移可致命的危機。」

顧名思義,在腸胃不同地方都可見其蹤,簡單來說,是整個腸胃道和消化道都可出現,食道都有,較常見是胃部,甚少見的位置是小腸、大腸和直腸。

免疫治療雖大行其道,林嘉安醫生指對GIST目前未有很強的證據,證明可以取代標靶藥。(湯致遠攝)

病情差異大

為何不叫它是胃癌或腸癌?林醫生說,一般癌症都有表皮的特性,如腺癌和鱗癌。GIST則有梭形細胞的特徵,不會直指稱為癌,會稱之為瘤。也不會分類為良性瘤或惡性瘤,因為其特性多變兼差異大,由生長得緩慢至具擴散性也有。腫瘤大小由1cm至10cm也有,細小的GIST可以毫無病徵,很多時是因照腸胃鏡意外被發現。

「GIST狡黠的地方,其他腫瘤是在黏膜上生長,大至一定程度會破損、流血甚至造成器官阻塞。但GIST就算體積大,但多位處黏膜層以下的深入地方,腫瘤少有破損及阻塞情況,大至5cm、10cm也可以沒明顯病徵。有時待大至壓到腸胃道,患者才有不適感覺。

如出現病徵,病人會感到腹脹、腸胃不適等。也有腫瘤大至一定程度,蝕穿黏膜造成流血,更嚴重是腸塞,令當事人難以下嚥胃口欠佳和排便困難。部分病人確診時腫瘤已轉移至肝,右上腹會膨脹。

「有時病人會以為是腸胃不適所致,情況持續因此去照胃鏡,但其實照胃鏡都有可能令GIST成漏網之魚,因胃鏡照出來黏膜平滑,未必為意在黏膜下的GIST。」

偶發病症   遺傳因素少

要揪出GIST,林醫生表示,第一是照內窺鏡,也可配合內窺鏡超聲波,除可照出腸胃道表皮情況,連黏膜下的狀況也一覽無遺。另外磁力共振、電腦斷層掃瞄及正電子掃瞄,都可偵測到GIST。

香港的GIST患病數字缺乏,正式統計數據不多。本港每年胃癌新症約為1,200人,GIST約為100人,患者一般以中老年人居多。遺傳因素相對少,除了一些極端罕有的遺傳綜合症,多屬偶發病症。

治療GIST要視乎患病期數,林醫生指,如是局部並無擴散的GIST,可進行手術切除,這情況做完手術已可根治,惟因為它有不同惡性,腫瘤科醫生需要病理學家之助,一、確定腫瘤大小,醫學定義,GIST大於5cm或以上屬於大型腫瘤,愈大復發風險愈高;二、觀察細胞分裂指數,從中可知腫瘤的活躍度,愈高表示愈活躍。醫生會將以上兩項合併考量,會作出一個綜合評估,加上腫瘤位置,得出患者的復發風險高低。

大多對標靶藥反應理想

復發風險高的GIST患者,切除手術後會建議服用標靶藥3年作輔助治療。若屬於不幸已轉移的腫瘤至肝或肺,此情況無法根治,會用取紓緩治療。喜訊是GIST對標靶藥的反應甚佳,部分患者不用做切除手術,而直接服用標靶藥來控制腫瘤。

他說,標靶藥用於GIST治療已有十多年,大部分病人用一種標靶藥已足夠,惟藥用了一段時間或會出現抗藥性,近年出現了第三線、第四線甚至是根據病人的基因特性來決定使用哪類標靶藥。此類標靶藥的好處是,較傳統化療的副作用輕微,譬如較少脫髮和骨髓抑制,加上是口服,病人可在家中進行治療,效果亦理想。

停藥未必是好事

治療理想,但GIST難從預防入手,林醫生解釋:「此病無一個明顯的風險因素,如吸煙與肺癌息息相關、肝炎帶菌者增加肝癌機會,除一些罕有族群綜合症的誘發機率大一點外,未知高危因素,預防也無從入手,反而及早發現更重要。」

80%至90%的GIST病人都可見細胞的KIT的基因突變,餘下5%至10%為PDGFRA基因突變導致病,傳統使用的標靶藥都是針對以上兩類的基因。哪病人一般要服用標靶藥多久?「腫瘤無擴散,一般須服用3年,為之完成了一個根治療程;若已擴散則要無限期服標靶藥。病人經常會問何時可停藥,要視乎兩個情況:一、出現抗藥性;二、副作用太多難以持續,所以停藥也並非好事。」

點擊圖片放大
+3
+2

GIST病人實況

個案1:

40多歲中年男士,腫瘤6cm無擴散,屬中期GIST。表面上應採取根治治療,惟局部體積較大,生長的位置接近肛門,要完全切清腫瘤,或要犧牲肛門,因此不能馬上以手術切除。林嘉安醫生說:「患者年紀後生,又是家中經濟支拄,要他手術後造口終生掛便袋排泄,有好大影響,心生理皆未能接受。與他討論了很久,每個治療皆有其優缺點,手術好處是能馬上切除腫瘤,不好是要終生掛便袋。」

因標靶藥對GIST效果好,可以術前的輔助治療,目標是縮小腫瘤,離開肛門愈遠,有機會毋須連肛門一併切除,達到這效果是一舉兩得,林醫生說服到病人服藥,卻是一波三折,以為標靶藥有效能將腫瘤快速縮小,惟病人服藥後有反胃的常見副作用,再經醫生評估後腫瘤只縮小很少。「情況有點膠著,究竟是換藥抑或轉劑量,轉而採用基因測試檢測腫瘤有無特別基因,發現病人的腫瘤基因,是需要將現行藥量加倍方見效,施行後腫瘤逐漸縮小。」病人目前仍跟進中,期望腫瘤愈縮愈小,可根治疾病,毋須切除肛門掛便袋。

個案2:

最近在一場腸胃癌講座中,林醫生重遇一名10年前的GIST女病人,受惠於醫學昌明,病人術後反應良好,存活率可達十多年,生活質素也一如常人。當年病人切除腫瘤後,需服用標靶藥作輔助治療,病人是一個易憂慮的人,擔心藥物有副作用,商討一段長時她終肯服藥,也順利完成療程,至今無復發。「過往聽到癌症,會覺得好灰無得醫,現實生活中很多腫瘤有機會可醫好。見到病人生活得好好,也很感動。」

記者:周美好